概述
??? 滲漉法作為中藥提取技術中一種,其屬于動態浸出方法,溶劑利用率高,有效成分浸出完全,可直接收集浸出液。將藥材粉碎后裝入特制的滲漉筒或滲漉罐中,從滲漉罐上方連續通入溶媒,使其滲過罐內藥材積層,發生固液傳質作用,從而浸出有效成分,自罐體下部出口排出浸出 液,這種浸出方法即稱為“滲漉法”,的浸出液稱為“滲漉液“。由于浸出液濃度在滲漉過程中不斷提高而密度增大,逐漸向下移動,由上層溶劑或更稀浸出液置換 其位置,連續造成較大濃度差,使擴散能較好地進行。這也是其在中藥提取技術中的優點。滲漉操作方法主要有單滲漉法、重滲漉法、逆流滲漉法、加壓滲漉法等。
滲漉法的特點如下:
??? ①在中藥提取技術中把藥材看成是同樣大的團球狀物質,自上而下地層疊為很多層,把浸出溶劑也看成無限多份,連續地加入浸漬過程,當溶劑通過每一層藥材顆粒 就發生一次溶劑浸入藥材、溶解溶質和溶質向外擴散的擴散平衡過程,然后溶劑在進入下一層藥材,再擴散再平衡,這樣反復進行擴散平衡的滲漉浸出過程。
??? ②滲漉提取過程類似多次浸出過程,浸出液可以達到較高的濃度,其浸出效果好。
??? ③中藥提取時不需要加熱,可常溫操作。
??? ④中藥提取時溶劑用量少,過濾要求較低,簡化了渣液分離操作過程。
??? ⑤本法操作技術要求較高,否則影響提取效率。
??? 使用范圍:適于提取熱敏性、易揮發性或劇毒類中藥物料;適于提取有效成分含量較低或要求浸出液濃度較高的中藥物料;對于一些其提取物為粘性的、不易流動的物料,如乳香、蘆薈等不宜使用本法。
操作過程
??? ①粉碎:藥材的粒度應適宜,過細易堵塞,吸附性增強,浸出效果差;過粗不易壓緊,溶劑與藥材的接觸面小,皆不利于浸出。一般以《中國藥典》中等粉或粗粉規格為宜。
??? ②潤濕:藥粉在裝滲漉筒前應先用浸提溶劑潤濕,避免在滲漉筒中膨脹造成堵塞,影響滲漉操作的進行。一般加藥粉1倍量的溶劑,拌勻后視藥材質地,密閉放置15分鐘至6小時,以藥粉充分地均勻潤濕和膨脹為度。
??? ③裝筒:藥粉裝入滲漉筒時應均勻,松緊一致。裝得過松,溶劑很快流過藥粉,浸出不完全;反之,又會使出液口堵塞,無法進行滲漉。
??? ④排氣:藥粉填裝完畢,加入溶劑時應最大限度地排除藥粉間隙中的空氣,溶劑始終浸沒藥粉表面,否則藥粉干涸開裂,再加溶劑從裂隙間流過而影響浸出。
??? ⑤浸漬:一般浸漬放置24~48小時,使溶劑充分滲透擴散,特別是制備高濃度制劑時更顯得重要。
??? ⑥滲漉:滲漉速度應符合各項制劑項下的規定。若太快,則有效成分來不及滲出和擴散,浸出液濃度低;太慢則影響設備利用率和產量。一般藥材1000g每分鐘 流出l~3mL;大量生產時,每小時流出液應相當于滲漉容器被利用容積的1/48~1/24.有效成分是否滲漉完全,雖可由滲漉液的色、味、嗅等辨別,如 有條件時還應作已知成分的定性反應加以判定。若用滲漉法制備流浸膏時,先收集藥物量85%的初漉液另器保存,續漉液用低溫濃縮后與初漉液合并,調整至規定 標準;若用滲漉法制備酊劑等濃度較低的浸出制劑時,不需要另器保存初漉液,可直接收集相當于欲制備量的3/4的漉液,即停止滲漉,壓榨藥渣,壓榨液與滲漉 液合并,添加乙醇至規定濃度與容量后,靜置,濾過即得。
??????????????